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

行草三部曲

連續三週看完雲門<行草三部曲>。這三齣舞作是<行草>、<行草貳>和<狂草>,分別完成於2001、2003和2005年。編舞時間間隔這麼久,其中有個原因是「為了等舞者的身體準備好」。

這次也是三部曲首度在國內連篇演出,據說十年內不會再連演。這三部曲最令人矚目的焦點是,企圖以肢體動作傳達書法「氣韻生動」的境界。

「行草三部曲並不是要展現書法之美」,據林懷民老師在演出之後的答客問中表示,「最美的書法都在故宮。這三部曲是從書法中汲取養分」「書法只是演出的藉口」。

對我來說,我也不是去看書法的,而是想補齊對於雲門認識的缺口。

我從高中開始看雲門,一開始看就喜歡上雲門(也因為雲門的關係而喜歡看藝術表演),一路看到大學。大學快畢業之時,我開始沉迷登山活動,就不再去戲劇院走 動了。雲門的舞作大概就看到<流浪者之歌>「舞劇」,雖然是跳舞,但都有劇情發展,角色也很鮮明,像我這種死老百姓一看就懂,再加上題材都與台灣有關,如唐山過台灣、二二 八事件等,因此很容易受到感動。去年或前年的時候,我去看<風。影>就完全看不懂了,當下感覺一點都不像雲門......

後來我想到,這可能是因為我漏掉了2000年前後的雲門演出。

所以,這次在半年前得知行草三部曲的演出,二話不說馬上就訂了票。巧合的是,訂的三場都剛好在演出之後有「林懷民答客問」,我是在第一場演出散場時,因為 坐在很中間,遲一點離開,聽到主持人跑出來說十分鐘後有特別大放送,才知道這次演出有特別的「福利」,感覺真是太幸運了!

而且,我個人的習慣是,事前絕對不看任何評論,因為我不想受到別人的影響,想真實體會自己原汁原味的感受。因此,事後能聽到原創者親自敘述背後創作的故事,再與自己觀舞之時的看法相互對照,格外有趣!

好比說,佈景中出現許多書帖,因為我對書法一竅不通,剛開始有暗自好奇那些書帖究竟寫些什麼內容,看了一兩字之後就放棄了,因為一個子兒也看不懂,之後就 統統當作背景看待,視為舞台的設計。之後的答客問中,林老師就說,這齣舞作對外國人來說比較容易進入,因為他們看不懂中文,會把那些書法當成一幅幅的畫, 但是台灣的觀眾會很努力去解讀那上面的字,因而分了心,無法專心在舞者身上,整齣舞下來,眼睛忙得不得了......

<行草三部曲>令我印象深刻的,其實是舞者的動作都帶有「太極拳」的影子。由於事前沒有看評論,並不知道三部曲的肢體動作融合了武術、太極導引。

我以前學過一點點太極拳,對一些動作還有印象,所以看到舞者舉手抬足,尤其是<行草>剛開始的時候,幾乎就是太極拳開始的幾個招式!然而,藉 由一些巧妙的加長、伸展和變換,再配合群舞和獨舞的節奏性穿插,竟成了一段斷美麗的吐納,與背景所襯的黑白墨色相互對話。

<行草>裡玩了許多書帖佈景,中間還來了個千字文,佈滿整個舞台,相當花俏(老實說,有驚嚇到的感覺)!<行草>整齣舞不斷展現各種肢體的可能,原來手腳可以如此千姿百態,如此優美,像是在呈現一個個的優雅而極富創意的毛筆單字。

<行草貳>就簡潔多了,焦點回復到人體本身,擺脫了書法的形。舞者的身體展現了不可思議的流暢度,動作不斷連接、迴旋,轉過去又轉回來(很像 太極拳第二段那些我永遠記不住、踏錯腳轉錯邊的招式)......讓人驚訝身體可以如此行雲流水、環環相扣。這回,像是寫了一整篇文章。

第三部<狂草>則是在一連串流暢的動作中,加上明顯的節奏、速度和力道,可說是寫出了文章的個性,相當鮮明,令人看著看著不知不覺中隨著抑揚頓挫。

這三部曲的舞蹈主要是由舞者即興創作,再加以取捨、增減、整合,最後再配上音樂(這次的配樂也相當特殊,幾乎沒有用樂器,不過,我耳朵不好,完全屬於視覺 系的......)。之所以採用即興的作法,是認為「舞者最自然的動作才是最美的」,正因為如此,所以必須等舞者的身體準備好,才能有最好的即興,至於舞 者要怎樣準備?雲門的做法是:打坐、練太極和寫書法!

這樣說來,我是不是也該好好來練太極拳,然後,找時間去故宮好好欣賞最美的書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