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

寄生植物CSI

這次到錐麓古道看到一種奇怪的生物,是生平第一次見到,勾起了我的好奇心,拍下照片之後,想試試看能不能從網路上搜尋相關資訊……



如果是CSI影集的話,鑑識員應該會這樣說:「組長,今天上午於錐麓古道9.2至9K之間,海拔約400公尺的地方發現一名John Doe,身上沒有證明文件,已經將外貌資料輸入失蹤人口資料庫,電腦正在比對中。」

這時,組長便會以很認真的表情說:ASAP。(卡緊咧,沒時間了!)

是的,要在六十分鐘內讓案情水落石出,優秀的CSI探員當然要使出渾身解數,於是便自信滿滿的對著特愛耍帥、超愛撂狠話的組長說:「已經將照片同步貼上臉書和推特系統,進行人肉搜索,相信很快就會有結果的。」

聽了之後,組長會老神在在的回說:「Good Job. Keep me posted.」(幹得好。一有結果,就報我哉。)

當然,生物世界如此廣大,想找出其中一種宛若大海撈針,有經驗的CSI探員都知道要先縮小範圍。

第一步,先判斷這種生物是植物還是蕈類(真菌)。

因為本人嗜食菇類,這個東西看起來就和平常吃的香菇完全不同(沒有像雨傘的構造),而且柄上有麟片狀的構造,像是退化的葉片,所以先假定它是植物。

接下來,長成這樣完全沒有綠色的部分,表示它可能沒有葉綠素——植物沒有葉綠素,就表示它不是靠自己製造養分而是依賴他物,所以應該是寄生植物。

判定是寄生植物之後,就可以利用網路搜尋相關資料啦(關鍵字:寄生植物、台灣)。

先從最常見的下手。台灣最常見的寄生植物有蛇菰科、列當科、奴草科等。蛇菰科的植物,我之前看過穗花蛇菰,感覺和這種植物有點類似;列當科的植物,我之前看過肉蓯蓉和野菰,感覺整體造型和這種植物差異很大;奴草科的植物,我從來沒看過。

從先前的經驗判定,這次的John Doe屬於蛇菰科或奴草科的可能性最大。先從分布較廣的蛇菰科下手,因此下一步就是搜尋台灣蛇菰科的資料(關鍵字:蛇菰科)。

蛇菰科的植物在台灣有四種:粗穗蛇菰、穗花蛇菰、筆頭蛇菰、海桐生蛇菰。把這些名字一一打入google搜尋照片就可以找到啦!確定名字之後,再用學名去搜尋,就可以了解更深入的生態資料。

時間來到最後幾分鐘,鑑識員和組長照例要為本案做個發人深省的結語。

組長:「那麼……,答案很明顯了。」
CSI探員:「是的,一切都在證據裡。」



海桐生蛇菰 Balanophora wrightii Makino
雌雄同株、雌雄花混生。植物體黃色,在台灣僅分布於花蓮綠水、錐麓古道和蘭嶼等東部低海拔森林中。

參考資料:
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第二卷
林務局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
耐人尋味的台灣寄生植物

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

2010錐麓古道


■錐麓古道(括號裡為所在地的里程數,不是距離)

慈母橋(10.3K)—→錐麓駐在所(5.6K)—→斷崖駐在所(3.1K)—→巴達岡二號橋(1.2K)—→巴達岡駐在所(1K)—→錐麓吊橋(0.1K)—→燕子口(0K

去年去了一趟錐麓古道,因為當時只開放燕子口到斷崖駐在所約3.1公里的路程,走完之後意猶未盡。去年年底得知錐麓古道全程開放,便決心要走一趟完整的行程,終於在116日順利成行,而且天氣相當舒服,漫步在古道上,不僅將美景盡收眼底,更體驗了在落差三百米的斷崖上腳底發涼的暴露感,是人生當中難忘的經驗。

也難怪這條古道一開放,每個週末的申請都額滿(大概一開放,十分鐘之內就額滿了)。沿途生態豐富,步道展望特殊(從斷崖上看到峽谷底部的河流與公路),再加上歷史意義濃厚,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都深具衝擊性,即使再駑鈍的人也一定能從步道的哪個角落看到什麼而難以忘懷吧?

行程摘要:

115日,星期五,天氣晴

18:00台北新店出發—→宜蘭,吃蒜味肉羹和太平洋雞排—→蘇澳—→新城—→天祥,宿天祥基督教會(每人500元)

116日,星期六,上午天氣晴,下午轉陰,晚上下雨

天祥基督教會—→慈母橋,走錐麓古道—→燕子口—→花蓮市,吃陳記的狀元粥和小菜—→鯉魚潭,宿莫內花園(住四人房,但收三人房的錢,一間2800元)

117日,星期日,天氣陰,台北晴

莫內花園,吃早餐、喝瓜地馬拉的火山咖啡—→慕谷慕魚—→花蓮市,吃嘉香肉羹和彰化肉圓的米糕—→王記茶舖喝茶—→新城,上蘇花—→蘇澳—→台北

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

如月之日

2010年1月15日日環食,台灣地區可見偏食,而且發生時間在傍晚,會有「日沒帶食」的特殊景象,也就是太陽下山的時候會缺了一角。

根據中央氣象局的資料,台北從15時42分29秒開始發生偏食,稱為「初虧」。之後,太陽圓盤便從右下角開始出現缺角,16時57分29秒偏食的缺角達到最大,也就是「食甚」,太陽圓盤大約有一半的面積被月球「吃掉」,變成彎月形的白日,之後開始漸漸復圓,但沒有復圓完畢,太陽下山了。

聽朋友說,日環食主要是特殊的環狀造型,對天文攝影來說相當漂亮,但是天色並不會像日全食那樣整個暗下來,對一般的觀測者來說,震撼沒那麼大。所以,這次就沒有出國看日環食了(其實也是因為去年去看日全食,預算花完了XD)……

(日食剛開始的時候)


不過,很幸運的,這次台灣可以看到日偏食。而且,天氣相當棒,萬里無雲(台北的冬天能有這般好天氣,真是難得),所以我就請了假,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,坐捷運到淡水看日偏食。

去年日全食活動拿到的太陽觀測眼鏡,正好派上用場(請特別注意,千萬不要直接用肉眼看太陽,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喔)。

雖然用了太陽觀測眼鏡看,不過還是不能一直盯著太陽看,看個幾秒就要休息,可是一個人坐在淡水河邊吹風也不是辦法,因此決定來試驗看看書上寫的「望遠鏡投射法」。

首先,將望遠鏡的物鏡對準太陽(注意,絕對不可以透過望遠鏡看太陽,否則眼睛會直接燒掉<---這不是唬人的),然後在目鏡後方放一張白紙,調整望遠鏡的角度與焦距,將太陽的影像投影在白紙上,便可看到缺了一角的太陽。因為我沒有帶白紙,所以就直接投影在水泥台階,影像十分清楚,像是彎彎的月亮呢!


(投影出來的影像會上下左右顛倒)


雖然太陽被遮掉了大約一半的面積,但是如果沒有透過太陽觀測眼鏡看的話,根本查覺不出太陽有什麼異狀,天色沒有變暗,太陽依舊發出光芒,現場除了我和另一位小姐之外,根本沒有人知道天上的太陽正在缺角,大家如常的做著自己的事:和情人聊天、看著淡水河發呆、叫小孩跑慢一點……

不過,那位和我一樣有備而來的小姐,相當熱心,拿著觀測眼鏡問路人,現在正在發生日食,要不要看一下?大家看了一眼之後,道了謝,又繼續原本的動作和對話……

我比較自私冷漠,不時的看著太陽被侵蝕,然後喝一下咖啡,啃一口麵包,數一下泥灘上的螃蟹,水鳥來了,就用望遠鏡看一下……安安靜靜度過了悠閒的日食一小時,享受著自己和太陽之間的小祕密。

(不過,因為趕著去花蓮,「食甚」之後就離開淡水了)


(食甚的時候,太陽變得像月亮一樣)

Posted by Picas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