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

下海潛水囉!

今年夏天參加了亞潮第八期的初級潛水課程(標準班),結業後可以申請SSI(SCUBA SCHOOLS INTERNATIONAL 國際水肺學校)證照。

課程的內容包括:三堂學科(每堂3小時)、兩天游泳池術科、兩天海洋實習課程。學科的部分主要是介紹裝備、使用技巧、海平面以下的環境認識以及人體的適應問題;術科的部分則是熟悉裝備的組裝與使用,以及可能狀況的排除。

學科的教材包括了一本課本、SSI全方位潛水日誌,以及一片DVD影片。透過這些教材,學員可以在家自習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潛水的潛在危險因子,尤其是肺部過度擴張傷害,以及由氮氣所造成的減壓病(Decompression sickness,簡稱DCS俗稱潛水夫病)。另外一個重點便是學會利用表格查出免減壓界限,讓自己保持在安全的壓力等級中,做好潛水計畫。不過,這個部分現在都已經由潛水電腦錶取代了,只要看一下手腕上的小螢幕,就可以知道已經潛了多深、多久,還可以停留多久等等,萬一上升得太快,電腦錶也會及時提出警告。

術課的部分是利用兩個週末的時間。星期六先在游泳池上課、重複練習。星期日便到東北角的龍洞進行實際演練,由教練一對一,帶著我們下潛至大約9、10米深,複習前一天在游泳池學的技巧,作為考核。考核完成後,還會有一支氣瓶的觀光行程,這是我最喜歡的happy time!

術課的技巧主要有裝備組裝與上肩、入水方式(跨步入水和背滾式入水)、二級頭尋回(有兩種方法)、呼吸管排水、面鏡排水(全面鏡排水和面鏡脫著)、耳壓平衡、中性浮力(可以讓身體懸浮在水中,不上也不下,是潛水的最高境界)、BC脫著、緊急上升等等,此外,蛙鞋的踢法也是需要多加練習的部分。

對我而言,最困難的是呼吸管排水、面鏡排水、耳壓平衡、中性浮力和緊急上升。我的耳壓平衡很難做,而且每次潛完,耳朵都會浸水,排也排不掉。昨晚去看耳鼻喉科醫生,他說是「耳咽管功能不好」,這到底是啥米啊?吃了醫生的藥,害我口乾舌燥、昏昏欲睡……

面鏡排水的部分,我比較不適應的是在水中把整個面鏡脫掉再戴回去。面鏡一拿掉,鼻子一接觸到水,就會緊張、忍不住想用鼻子呼吸,可是一吸都是水,就更緊張而忘記要用嘴巴呼吸,身體因為一直吸不到氣,就開始緊張、慌亂。最後一次在游泳池上課後,我就拼命練習。後來發現,拿掉面鏡之後,先調好呼吸:一直提醒自己用嘴巴呼吸、用鼻子吐氣,穩定之後,再戴回面鏡。這個過程中,教練要求我們要睜開眼睛,萬一面鏡掉了或是有其他狀況,可不能一直閉著眼呀。在水中睜開眼睛也會對心理造成壓力。我在游泳池練習時,很少把眼睛睜開。到了海洋實習,我因為沒有睜開眼睛,被教練要求再做一次,害我差點嗆水!不過,我想,只要調整好呼吸,應該是可以適應的。

我的緊急上升也做不好。考核時,速度控制得不好,一開始太快,後來又太慢,而且氣量不夠,差了水面約30公分就沒氣了。教練提醒要我加強肺活量。我自己覺得持續吐氣的技巧也不太行。教練教的「用嘴巴發出嗚的聲音來控制」,我還沒有掌握到要領。

這些技巧只要勤加練習,一定可以學會。不過,我覺得第一步要先學會用嘴巴呼吸。我們長到這麼大,三十幾年都是用鼻子呼吸,要一下子改成嘴巴吸氣是相當困難的。等到習慣用嘴巴呼吸之後,身體獲得充足的氧氣,自然有安全感,就可以放鬆。放輕鬆之後,才能思考,才能做出各種動作,才能察覺自己的動作正不正確。

當我發現自己開始慌亂或是感到心理有壓力時,我就提醒自己用嘴巴深呼吸,一口一口的吸氣、吐氣,幾下之後就可以穩定下來。

「深度」這件事對我而言,其實是很有壓力的,因為我的游泳是半調子,只要進入腳踩不到底的地方就會很緊張。但是穿上BC、背上氣瓶之後,我知道靠著BC,絕對可以浮在水面上,有了氣瓶,就會有氧氣,所以心理放鬆不少,只要專注在呼吸上,就可以平靜下來,克服緊張的心理,慢慢的轉移注意力,欣賞海中的美景。

兩次的海洋實習讓我更確定自己喜歡潛水,雖然在技巧和經驗上都還欠磨練。潛水最讓我著迷的是在水中無重力的懸浮狀態,感覺自己好像航行在「內太空」中,有種自由自在的舒服感,像是躺在大海溫柔的懷抱裡。當然,海裡各種奇特的生物也是吸引我的地方,水下的景緻和陸地上截然不同,十分奇異!

時間過得很快,轉眼間,我已經上完課程了,就等潛水訓練中心幫我們申請證照囉。我也要加快腳步,增加潛水的經驗,希望可以早日達到潛水的最高境界——安全、輕鬆、自在的悠游!

沒有留言: